综合资讯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综合资讯 > 正文
弘扬教育家精神“江南师政——讲述我的育人故事”| 吴祐昕:以教育家精神为灯,照见“知行合一”的育人路
发布日期:2025-06-20 来源:教师工作部   教师工作部

以教育家精神为灯,照见“知行合一”的育人路

2009年,在职业的“十字路口”,为了让“把产业活水引入教育”的理念更有底气,我毅然选择成为“无锡-上海”的“候鸟”——赴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从此踏上了一场“破茧”与“重生”的育人求索之路。

一、复旦求学:在“破茧”中埋下“教育家精神”的种子

那段日子,生活被时间表填满,服务区打盹后电瓶没电的狼狈都成了珍贵记忆。在复旦课堂,我领悟到“教学不是填鸭,而是将产业‘活鱼’注入课堂活水”的真谛。在导师指导下,我拿下设计学院首个国家哲社科基金青年项目,在学理与实践碰撞中,“产学结合”理念扎根心底,成为教育创新底色。

二、扎根课堂:用“笨功夫”和“巧心思”种出“双向奔赴”

博士毕业时,面对业界高薪邀约,我毅然回江南大学——讲台下亮晶晶的眼眸,比任何offer都珍贵。

我将“产学活水”引入课堂,耗时两年打磨《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策划》慕课,从脚本案例到动画互动环节,单章节修改数十稿,暑假录制期瘦6斤。该课获评省级一流在线课程,同名教材入选“十三五”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;《设计文案》获江南大学“至善优秀教材奖”;《信息可视化设计》作为中国轻工业“十三五”规划教材于2024年验收通过、2025年出版。这三本教材均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刊行。同时,科研教学并行,主持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哲社科项目及数十项产学研合作项目。

除教学科研外,我带领学生深耕产业实践:指导团队斩获全国“互联网 +”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铜奖,培养出两位“福布斯30岁以下创业名人”。更动人的是与学生的“双向治愈”——00后嫌我“网感落后”,手把手带我玩梗追热点;节日里他们手写卡片:“您用热爱与专业活出了光芒”。我常劝学生“为热爱拼命坚持”,如今爱做 cosplay 道具的学生成了知名综艺场景导演,痴迷写作的出版《增长黑客》畅销书——他们在热爱与专业的沃土中,长成了理想中的“专业家”模样。

三、破圈育人:从“课堂”到“天地”,把“育人”写成大文章

我坚信好的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,常鼓励学生做“Z 世代”的文化大使。立足专业践行“讲好中国故事”,像2021年带领学生创作《一路象北》新闻漫画,被希腊中文门户希中网刊登,让学生体会到设计传播中国力量;为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》打造的中国风封面,构建起科技与文化的对话桥梁,助力期刊提升影响力,彰显艺术设计价值。

2023年牵头成立校企共建的 “元宇宙融媒设计联合创新实验室”,成了学生“第二课堂”,其设计的数字孪生场景用于助力乡村振兴。构建“AI + 设计”跨学科培养体系,融入AI技术开展专业教学,还承办AI创投实践活动、组织创新训练营、邀请校友分享,共探AI前沿等。

2025524日,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“灵性的回响”公益展,将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,构建教育共同体,探索AI与人文精神交融路径,回应时代命题,是“三全育人”生动实践。

作为江南大学(铜陵)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等,我深耕“思政育人”融合实践,助力校企团队申获项目,构建协同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,推动与铜陵学院共建项目,助力铜陵 “青铜文化节”,以学科创新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。

四、初心如磐:教育家精神,是“一辈子做老师,一辈子学做老师”

作为江南大学欧美同学会秘书长,我应邀参加欧美同学会相关论坛,围绕主题作主旨发言,相关体会在《留学生》杂志发表,还作为智库专家赴人民大会堂参加欧美同学会 110 周年庆祝活动。

这些年,我收获诸多荣誉,可最珍贵的还是学生传来的好消息,那一声声 “吴老师……”让我深知教育的意义。“吴老师,我拿到心仪offer了”“吴老师,我带学生了,懂您当年唠叨了”。

教育是“慢的艺术”,我庆幸自己“慢”得踏实。从复旦课堂到江南实验室,从一个人到一群人,我愿做“过河卒”一直向前,做“铺路石”助力学生走得更远。

   我的育人故事虽无惊天壮举、豪言壮语,却有着知行合一的坚守,我坚信埋下的种子,终会绽放照亮他人的光。





  • 附件【吴祐昕.mp4】已下载

地址: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
邮编:214122
联系电话:0510-85915666
服务邮箱:zhshb@jiangnan.edu.cn